『难论·交易篇』交易理念及原理–第二章 术法篇 观察工具(2)
若论启蒙指标是什么?唯K线和均线
常有人能把K线说得头头是道,只是往往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K线,是连续的,还是离散的?
在行情分析软件上,有分钟、小时、日、周、月等人为分割的周期K线图,都是在将一个连续变化做人为划分(价格也是离散的),是对一个连续变化的概括。形式和实质,根本性地限制了精确的范围。哪怕只是定性分析,都如误差之于民调,是必然的存在。更何况定量分析?
只是以K线为基础,过度追求精确操作的人,什么时候都很多。也常有人以精确到少数点后两位的神奇,去忽悠市场不明真相的小白们。
前文已经讨论过,一个体系的基础必须有100%的坚不可摧。穿透K线,面对眼前的市场,有整体就可模糊,差不多就无所谓,而不是见微知著、分毫不差。这无疑要求操作者具有一定的格局,离得太近你是看不清什么的。
拉开了时间和空间,自然就知道K线是如何生长的,那纠结K线长什么样,还有什么意义?遗憾的是,大部分人常盯着眼前一两根K线及其组合、形态,做着因为A所以B的决策,不就如盲人摸象般么?
那么K线之于均线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 ,有点统计学基础的朋友都应该明白,以时间为单位划分的K线,本就是一个统计样本抽取的过程,这一点是100%确定的。那么依此为计算依据的均线,只有延续统计概率的推演逻辑,才能保证其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其次,无论我们的理论如何精确,只要是人操作的东西,犯错就是必然的,这从客观上决定了操作的概率性,没有人能否定这一点,更何况K线本来就是概率统计的代名词。所以从概率本身入手,便是我们解决操作问题的基础逻辑。
由于是样本统计,市场总体量化数值的代表性必然会有偏差,这一点是无法克服的,你也无需克服。因为精确化并不是你的目的,也并不会怎么影响或无关你盈利目标的实现。
自始至终你都必须明白这一点,这决定了我们需要理论地去精确,模糊地去应用。实际上,这种非精确化的定量化数据,在定性上完全可以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分类呈现,这也是科学研究上统计学用得最多的地方。
什么是定性?比如波动的原点、方向。市场上分类描述波动的理论方法有很多,有人用均线显示波动;也有人用划线刻画波动;甚至有人用几何结构分类描述波动:结构上涨总是从相邻高低点依次抬升开始。结构下跌总是从相邻高低点依次下降开始。结构盘整总是从相邻高低点依次横向收敛或发散开始。
图:走势结构分类
这个定义跟股市没什么关系,拿笔在纸上画也是如此,通俗而自然,简单而明了。故而不少技术分析流派,很早就有发现及应用。国内国外相关的书籍多看几本,也许就发现:1.A股里的很多技术分析法则,追根溯源其实都是早期从国外传过来的;2.这些法则之初,常似自然的感觉,却还直切要义,足见前人“实事求是,简单而为”的智慧。
难者一个曾任职东北某机构的老派操盘手同事,就非常擅长这些概念。特别是他对2015年股市牛熊转换的技术解读,也曾让难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注意:结构只定义波动形态,不定义波动的幅度、长度及频率,而这才是行情真正的代名词。这些从何而来?其它视角的观察而来。为什么不直接用结构来观测波动的幅度、长度及频率呢?不直观。
就如我们可以用染色体的组合形式、第二性征的特点之类去定义男人女人,却往往无法以此直接定义及预测,现实中他们各自成长的空间、速度及频率,还得由其它视角来辅助。实际操作中,比波动形态更本质的,是波动值本身。就如“破而不回”视为破,可一个行情都涨了10倍或10000点,真还傻傻地等一个所谓的回调来确认?紧紧围绕着自己的目的,而不是把操作禁锢在手段里。
设计观察工具
不妨就以上述结构定义为例,设计如何用K线和均线来构建观察工具。什么是为例?亦如K线和均线、涨跌的定义,只是案例说明,下面的段、级别、介入点等一切可见可得的概念及操作,也都只是案例说明。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