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操作中那些已经远离印象直觉的老板效应
今晚吃饭,在唤老板结账的时候,突然好奇,“老板”二字,在字面上看着很是有些奇怪,看不出什么明堂。百度汉语是这样解释的:上土下匕是为老,门中有品乃为板。本源是对商家的警语,寓意为商者既要有城府心机,又要具备商业诚信。
可是有些奇怪的是,“老”字尚还能意会,“板”字就很难跟“门中有品”直观地联系上了。一查才知道,原来“板”的繁体字是“闆”。想来汉字简化运动,简化了字形,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了一些意境。这里想说的是,很多东西一开始接受并习以为常了,就算实际上明显存在一些不同寻常的差异,我们也并不会去怀疑它本来的面目,甚至连一点点好奇的念头都不会有。
而在交易中,这样无意识限定的事情,就实在是太多了。比如趋势或盘整,为何就一定要区分为趋势或者盘整,有这么天经地义?比如周期,为何就一定要被限定在盘面软件的刻度时间?比如级别,为何日线与周线之间就一定要存在高低关系?比如量化,为何就一定要量化,一定要精确无误?比如预测,为何就一定要预测才能交易?就一定要做什么基本面、技术面、政策面、消息面等等之类的“面相”之分?一定要知道因果才能操作,才能学会操作,心中才能没有恐惧?……而具体到细节之处的定义,类似的“一定”,就更是数不胜数了。人们很少有怀疑过这些东西,有什么不妥。一切都是如此自然,如此天经地义。
更重要的是,不是这些概念本身意义的确定性上的天经地义,而是我们认为这些概念的存在是天经地义的,却不知道这些概念本身是什么。通常情况下,也只是心中有一个模糊的认知,一个“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认知。就如很多人,把“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当成了至理,无知或谬论的挡箭牌,可是却还真的有很多人默认了这一至理。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一样,故而每个人的理解都是对的,有这样的必然性?
又如“我们要综合各种情况,得出一个最佳的方案”,这话的迷惑之处,就在于这话本身听着很合理。可是你凭什么就能做到综合,凭什么就能得出所谓的最佳?如若不能,最佳也只不过是名为最佳罢了。同样的,如“可能”,因为有可能,就一定会发生?就只能做或不做?难道不因该问问可能性之大小吗?
再比如级别,几人知道什么是级别?比如趋势,几人知道什么是趋势?比如谈技术分析,很多人就一定说道氏,凭什么?为何就不能自己总结或发现一些方式或方法,为何就一定要借鉴,为何就不能殊途同归或雷同巧合?关键是就算借鉴了,又如何?会有损其有效性?……
在交易市场中,很多亏损如巨的操作者,总是在无意识地干着一大堆与目的毫不相干的事情,却乐此不彼,甚至还义不容辞。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