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交易中醉人的主观推理能力

昨天晚上,闲暇间看了一部姜文早期的悬疑作品《寻枪》。在看这部电影之前,还特意看了一篇网上的影评。其大意是通过自己仔细反复地揣摩,终于看懂了这部片子。即影片主人公,镇派出所民警马山具有多重人格,枪属于人格混乱下的监守自盗。

乍一看,我还差点被他这叹为观止的逻辑想象给唬住了。就算是有这篇影评的指导,我也一点都看不出多重人格的剧情设计。这确实有些打击我这犯罪心理分析科班出身,颇有实战的经历了。还好坚持把片尾都看完了,原来电影《寻枪》改编自凡一平的小说《寻枪记》。

我马上把这篇小说百度出来,并快速阅读了一遍。原著可是一点多重人格的桥段设计都没有,也挺正能量的。本片实际上就按照原著的大体意思去理解或对主人公马山的人物性格设定去演绎,是非常贴切的。怎么就推理出来如此牵强附会的多重人格剧情呢?

这就是典型地“想太多”的毛病。正如博客里多次提到的,如果不是市场中的福尔摩斯太多了,就是看福尔摩斯的太多了,入戏太深。如果你不愿意相信眼前的事实,其实很少有什么东西值得相信了;不以事实为基础的推演,同样也很难有可靠的结论。就如物理学里的假设,数学中的公理,都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事实基础,至少在人类当下的观察角度,没有任何意外。

就如上面的影片与影评之间的关系一般。影片的事实是小说《寻枪记》,离开这个事实,所谓的推理演绎就失去了根基,那都不过是臆测而已。同样没了这个事实,就容易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无法归一。

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关于交易演绎的基本逻辑,我们保证了起点的一致性、客观性,就不容易迷失和混淆。而进一步保证终点的一致性、客观性,就容易殊途同归。可现实中,大家回忆回忆自己对市场的理解,其中典型地,如庄家的存在性、心理及其操作手法;国家政策背后的高层意志及故事……虽然什么都没见过,可很多人说得有鼻子有眼地,就像亲身经历过一般。

为何如此坚持自己的理解,因为坚信自己的逻辑能力及逻辑本身,就算没有任何事实,也会有不容质疑地正确性。可真去当了警察,其实破案率也不会有什么改变。这就是终点,但迷恋主观推理的人们,是看不见这一点的,他们自有心理平衡的办法。比如这个市场是赚不到钱的,是不能玩的;又或者自己一定是被针对了。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