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关于交易之路上的战略及战略思想

在交易中,对未来的精准预测及谋划,总是让人们神往不已。而说到对时局的判断及把握,诸葛亮无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这种判断及把握又集中体现在《隆中对》。可以说,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在《隆中对》里,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在《隆中对》里,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是为刘备挑选对手,并建立根据地。曹操太强,不仅不可谋取,他也不需要外援。孙权相对弱些,然根基深厚,也不可谋取,但在面对强大的曹操时,他有成为外援的现实及心理诉求。也就是说,刘备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选择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这与当年红军选择长征远遁西北,其实是差不多的逻辑。

这些分析难吗?就算当代的SWOT分析大师,多数也超不过诸葛亮和毛泽东的水平。可是,一般人们对诸葛亮及毛泽东的崇拜,又往往离不开那些军事传奇,却不会是《隆中对》及长征里的战略思想。看到了没有?就算诸葛亮真的有如《三国演义》小说里以少胜多的神机妙算,就算毛泽东真有以弱胜强的奇思妙想,他们依然遵循的是以强胜弱的基本原则,依然是打不过躲得起的现实选择。

可以说,鼎足之势的确立是非常成功的,这是可以根据现实条件在可见的未来实现的。然这个战略构想最大的隐患却是:鼎足之势确立之后,需天下有变,才有图取中原的可能。原文: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问题是,蜀国本也是天下有变的组成部分之一,且在天下未变之下,就只能维持鼎足之势,而不能轻举妄动。

翻阅历史,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剧情,几乎从来都不是由以弱胜强收场的,也就是在常态下,就当是蜀国被吞并的结局。在天下有变的前提下,蜀国根本就不具备图取中原的战略主动权,甚至可以说,机会渺茫。对于曹操来说,根本就不需要天下有变,相对常规的主动操作,就有实现统一天下的极大可能。

可以这么说,天下有变,毛泽东时代是有可能看得到的,故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远大预见,而这在诸葛亮时代是完全看不到的。毛泽东分析诸葛亮必败的地方是三分兵力,这当然没错。可这是天下未变下的三分兵力,本就是对原先战略设定的根本性违背,本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破坏性举动,如此使自己成了天下有变本身,也是很自然的事情。简单来说,在以弱胜强的格局中,弱者的容错率实在太低了。

如此,大家当明白遵循战略设定于操作的重要性了,也当明白违背战略设定对操作的破坏性了。而指导上述战略构想的思想又是什么?是以强胜弱下的简单而为,并实事求是地遵循这一原则。违背这一点,神也会败,败所当败。故任何一个立志在交易之路上长久走下去的交易者,有远大目标的交易者,都当有建立在“实事求是,简单而为”基础上的战略设定,并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坚定地沿着战略设定走下去,而不能轻易地去违背它。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