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在教学交流中写点什么对交易学习的好处

如果没有系统的教程,大部分人学习交易的过程,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而没有记录的摸索,不是容易遗忘,就是容易混乱。而就算有了系统的交易教程,很多人的学习过程也缺乏记录,如此要么看不到教程的全貌,要么看不清教程的内里。记录是一段在大脑中写下框架线索的过程,也是一段知识体系输入输出运作的练习过程,使学习有了修补的对象,加强的目标,贯穿的整体。

那到底该如何记录呢?很显然,纯粹地为了记录而记录,往往等于什么也没记录,甚至比流水帐还凌乱。流水帐至少还有流水结构在规范行文,串联记录,至少我们明白记录的是帐,而不是别的什么。也就说,记录需要一定的结构逻辑来指引和约束,也需要一个明确的记录对象。而面对纯粹为了记录而记录的记录,就需要一个整理逻辑和对象的指引。

有些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习惯于把难者的讲课过程完整地录制下来,通常我并不建议这样做。为何?录屏的行为,往往使学习者很难再集中精力听难者的解说,总觉得有录屏在等着自己,可以课后慢慢补救。这种不集中精神,经常导致学习者在听课的时候,自己想自己的,听的都不过是他想听到的,于是很难按照难者的课程讲解逻辑去思考和理解。如此不是容易脱节,就是容易恍惚。这种情况下,事后听录制的课程,其实很难再听出讲课者的结构和逻辑设定了,于是也就很难理解到位,甚至都不知道课程在说什么。

想来不少的学习者,以往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就是如此这般,徒然浪费了自己的天赋,也严重限制了自己天赋的上限。老师为何喜欢认真听课的学生?因为思想可以无障碍地交流,于是知识自然而流畅地传导给了学生,有的放矢地打通了传导的障碍。

常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我们每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可是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过后,各自就至少有两个思想。这些思想也许会融合成更高级别的思想,也许会碰撞出无数的思想火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推陈出新,在此。

为何大学的博导们要有给本科生讲课的传统设定?人年纪越大,或在一个领域深耕太久,思想往往会不以人意志为转移地保守和固化,和年轻人或小白交流,就是一个外在互补措施。反之,年轻人或小白,也许有很多的想法或认知,可是太过于散乱,缺乏固化和系统性,与博导的交流,就是一个外在的互补措施。不认真听课的学生,错过了博导,不善于聆听的博导,过错了年轻。于年轻人或小白,对老人或高手的认真聆听,就使得记录有了自然的框架结构和系统逻辑。

这些框架结构和系统逻辑 ,会写在你的脑海里,它既是输入,也是输出,更是互动,却并不凌乱。当框架已成框架,系统已成系统,就如博导面对年轻人,有了反过来接受和整理凌乱的功力。此时就算是面对为了记录而记录的记录,也容易整理成纲,系统行文,更能删繁就简,精确取舍。故而常说,对于最初的学习者来说,理解作者,理解出题者,很重要,而不是反过来。相信这话大家并不陌生。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