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论者说(@木绿天蓝):人的行为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我固有的观念里,总是把人的主观意愿当成行为的决定性因素,而其它都是次要的。 故而在需要采取行动的事前磨磨蹭蹭、怠惰因循的时候,就总是喜欢看一些触动性的事例,让我从理性上认识到这么做的必要性,试图唤醒我做这件事的意愿。只是结果往往不尽人意,所谓行动不是浅尝辄止,就是半途而废。
认识师父后,通过长期的互动交流,大脑里逐渐有了应情应景的概念。触动最大的地方,是我开始认真审视前提条件对于行为触发的重大影响。任何事物的存在或者行为的发生都有其前提条件,意愿之前是需求,需求之前是内在缺失,而行动之前是条件的许可。我以前把意愿放在了首位或认为它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而事实上有太多的案例证明,主观意愿并不能凭空产生。
比如人在缺乏睡眠的情况下,往往很难有早起的意愿。可在高中住宿的三年里,晚自习10点下课,早上5点半起床,我和同学们都能做到了6点准时到教室。而一到假期,同样的睡眠时间,大多数人都会赖床。起床的需求,随时空条件在转移,起床的意愿也随之改变,起床的行为也似应情应景地配合着,一切都发生得自然而然。
故而在考虑触发某个行为时,就要创造容易触发它的需求及现实条件。比如我有个熬夜的坏习惯,主要原因是喜欢玩手机。如果早睡马上就有人给我1万块,那我肯定可以做到早睡,即早睡的需求远远大于熬夜的需求,只是谁能满足这样的需求呢?我的办法是买一个电子计时锁,每天到点就让老公帮我把手机锁住。只是哪天我老公忘记给我锁手机,我还是会熬夜刷手机。
这只是破坏行为实现的条件许可,是最终环节上的暴力压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往往会在条件许可之后,让行为更加放纵而彻底。上学时的早起是自然的,假期时的赖床亦然。上学时的早起变赖床,假期时的赖床变早起,大凡都会让人内心不舒服,即本身有了早起或赖床的需求,或者说某个需求压制了另一个需求,而条件本来就各自许可。
难者寄语:熬夜或玩手机无所谓好坏,熬夜是自然的,玩手机亦然,只需要一点点不熬夜的自然,不玩手机的自然。不自然就会让人不舒服,不舒服自然就会去改变。
来源:难论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