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论者说:不一定、有时候,虽是不错,却也没用
难者常以鲜明而确定的语言文字,向学生们呈现一些当下事实意义上的描述或结论,却也常有学生回以“不一定、有时候”之类的观点或看法。如果师父是大家眼中那个“高明”的存在,他会不明白什么是“不一定、有时候”?一切以时间、空间、对象及条件为转移,是一个难论者的世界观。
难者常跟学生们这样类比,大家的“不一定、有时候”,对师父而言是1+1=2一般的常识。更为重要的是,大家的那个“不一定、有时候”,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又有什么意义呢?
曾经难者有讲过这样的故事:
某日晚餐开了瓶果饮(酒精含量3%),打算让小孩喝一小口。岳母是极为反对这样做的,愤愤然:别的东西不喂,专喂些这东西给孩子吃。当然,难者并没有理会这些,还是坚持让小孩喝了一小口。上课时,难者跟一个学生说起这事,他的看法是:有时候确实是一口都不能喝……
岳母,就因为难者让小孩喝了一小口微含酒精的果饮,就变成了“专喂果饮”。而难者的学生则代表另一种类型,什么是有时候一口都不能喝?这样的建议下,当下难者到底是让小孩喝,还是不让喝呢?什么是实事求是?有事说事,以事求是。绝对或未必,往往不再是就事论事,而只是流于泛泛,止于泛泛。
什么是不一定?什么是有时候?以概率论,以当下看,是不一定>有时候,还是有时候>不一定?虽然什么都没说,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就是语言的艺术,明明什么都没有说,却又什么都说了。比如什么是这个东西能赚钱?有人会理解成很赚钱。什么是这个事情有可能?有人会理解成很可能。什么是这个事情有后果?有人会理解为后果严重……
什么是听者有心?说者,亦听者。故而往往是说着说着,把自己都骗了,且骗得毫不知情。难者常逼问学生们:大家那些念念有词的不一定、有时候,到底向师父表达了什么?如果师父也以类似的语言,向大家描述事实、表达逻辑,那你们知道师父在说什么吗?这些不一定、有时候,如果不解决问题,那我们又在干什么?交流,还是讨论?你愿意,师父也不配合,你有空,师父也没功夫。
当下事,当下看,有根有据地“可能”,有章有法地“验证”,虽说不一定,一定自然来。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