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这个成语,如何理解?
年轻人:大智若愚这个成语,是否可以理解为,那些看起来有点傻的人,才是真正聪明的呢?难者:是谁在“看起来”?是若谁之愚?看不到大智,又何来若愚?唯能智愚同见,才有大智若愚之说。就像形容一个人力大如牛,得同见人牛二力,才有“如”之关联。
如此一来,只见一个人之大智,而不见其之若愚,那也算不得看明白。而“大智若愚”,不反过来也可以说“愚若大智”?美女可以如花,花就不能如美女?有诗曰:春花烂漫似芳心,美人倾城艳如春。一个“若”字,恰恰说明一个人的想法或行为,又哪有什么智愚之分?那点分别,从来只在人们的心里。
所谓大智成愚,就如皇帝的新装,不过人人都这样说,也就芸芸成真了。老子在道德经里曾这样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翻译一下,即有奶便是娘。所谓想法或行为,只要能把事情做成,就如飞鸟之飞、游鱼之游,人们不应,也不会有智愚之分。
可如果飞鸟不飞,游鱼不游呢?人们自然就会有愚笨之分。简单来说,一个人吻合了人们的认知,做了他本就能做会做的事情,人们往往只会当做是平常。反之,人们才容易有或智或愚的看法。
说文解字:所谓愚,不过方里之心,所谓智,乃天下之知。故而什么是智、什么是愚?人们见过的智,见过的愚。如果一个人的智愚,超出了人们之所见。无论智愚,其实都会是“不可理喻”,即愚到不见其愚,智到不见其智。
而什么是不可理喻?人们常常是自己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事情,那就是不存在。可又真实地看到了,那该怎么办呢?调整自己的认知来平衡。这样不是把愚强行定义为智,就会把智强行定义为愚。什么是强行?主观上装糊涂,客观上不较真。
也就是说,所谓大智大愚,人们往往是看不到的,唯无所智愚者,可见其大。站在这个意义上,人们通常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有多聪明,也不知道自己又到底是有多愚笨。前者让人对自己缺乏期待,后者让人对自己太过接受。这样在“趋利避害”的两端,都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而只剩原地逸心怠速。
总而言之,在追求明白这件事情上,大部分人不会有什么意愿。所谓追求,从来只在明白之后。什么是明白之后?这就像演绎逻辑,永远都不会创造更大的明白,见在方里,就是天下。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