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正写《道德经》之五十四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原文如下: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要说到对实事求是之道的破坏,对老子智商的怀疑,本章应该是十分典型或突出的。为何如此这么说呢?比如有多少的人,将“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翻译为: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

天下可有这样的事情?这不是枉顾事实么?不是严重怀疑老子的智商么?你自己小孩刚出生的时候,你搞几条蜈蚣蝎子放他身上试试,把你家刚出生的小孩放非洲大草原的狮子旁边试试……如果你不敢,那还把本文翻译成这个样子?这不是在拉低老子的智商,而完全是秀自己智商及常识的上限。

那我们该如何看待赤子之德呢?赤子,刚出生的小孩,虫无所谓毒害,兽无所谓凶猛,鸟无所谓利爪……因为没有善恶利害,故而赤子不会去螫、据、搏它们,这完全是自然之道。而后面说的,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这些表明的还是同一个意思,这是自然之道,并不是赤子刻意为之,故而曰常。

有了对常的理解,自然就表现为明。然后道德经,接下来反过来论述了何谓非自然之道,及其不道。益生,生当自然生,无需益,益则有祥。强当自然强,而无需使气,使气,即恣逞意气。而物壮则老,不道早已,也就是说,益生和心使气,都是刻意壮之,加快壮之的形式,故而都难以持久。

也就是本章说的德之厚,就是对自然之道的契合度。实际上,道德经在前述多个章节,阐述了德之根本,乃惟道是从。孔容之德,惟道是从,与德厚如赤子,无论是形式上或者语意上,说的明显是一回事。自然之道,是贯彻本文始终的。而显然,大部分的注释,都完全背离了这一线索,从而导致用一大堆主观赋予的含义去丰富完善,而搞出一些根本不符合实际,甚至常识的解释出来。

故而本章需要被正写的是:德之厚,厚在如赤子般自然。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