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商品在人类生活中是如何交换的(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里将商品的价值量定义为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个定义最厉害的地方或者说影响最大的地方,并不是价值量的度量衡,而是价值这个概念深入人心。正因为如此,后续的理论很少有能超越这个价值概念框架体系的。

可是两个东西交换真的需要有所谓的价值来度量吗?人们交换一个东西,真的是基于价值概念吗?如果有价值因素在发生作用,我们真的需要精确度量是何种因素吗?如此等等。我想,完全可以在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角度来阐述人类的交换活动,也无需以数值精确去追求这个价值度量。

比如劳动效率,我们也许可以这样定义:单位商品的净利润率/时间。没有任何必要进行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区别,市场就是互动过程中,自然地会发展出一个平衡的价位,这个价位是人们观察的时候定义出来的,并不存在一个“社会必要”的实体。那我们站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角度,如何理解这个交换过程呢?

交换什么时候一定会停止?无法维持生产所必需的最低物质消耗时,生产就无法完成,这就是交换机制的下限。也正是这个下限的存在,使我们能理解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奴隶社会的剥削,它们可以来得很极端。这主要受人们自身力量的强大及本身力量觉醒度的影响。

反过来,这个下限的概念,对另一方就是上限,即一个商品的价格可以高到什么程度,高到对方无法维持交换存在的最低物质消耗时。这同样受人们自身力量及本身力量觉醒度的影响。

这一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如人总是要吃饭的,至少你总不能什么都不吃,什么也不喝。确定了上下限,中间的部分就是一个运动发展,一切皆有可能的部分了。我们可以将两极之间的存在,理解为一个统计分布。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世界总体上,依然是一个遵循丛林法则的世界。实际上,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更是一个丛林法则横行的时代,也是一个力量意识蓬勃发展的时代。无论何种交换方式,我们都需要确定支撑这种交换方式的基础。不是价值,不是文明,而是力量及力量觉知。

基于此,我们为何还需要有所谓的价值之类的概念呢?在商品交换中,各自地位的不平等性是常态,甚至可以说是绝对的,这就是差价的来源,即利益从压力高的一方流向压力低的一方。至于何种因素造成了这样的不平等,并不是我们必须知道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劳动效率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如果我们将不平等性看成是一种数据分布,这自然会有数值的集中与分散,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这只是一种统计状态,并不是说市场追求了这样一种存在实体。

有了这个价差逻辑,我们就能够进一步去解析货币在商品社会的运转逻辑了(未完待续)。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