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写《道德经》之七十六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通行译文: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关于本章大概很多人不会陌生,金庸著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关于九阴真经的总纲里面,就这样写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本章我们真正需要明白的核心是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显然,通行译文根本就没有把握这个宗旨。“高者抑下,下者举之”翻译成了人为控制下的压低或举高,这显然违背天道属性。高者抑下,下者举之,当理解为拉弓的时候,偏上拉,自然弓朝下;偏下拉,自然弓朝上,唯有拉在弦的中点位置,弓才能平衡,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而“损有余,补不足”,也不能理解为拉得过满或过松之类的人为属性。弓弦为何是张的状态?因为弓是足的,弦是驰或不足状态。拉弓的过程,就是损弓之有余,以补弦之不足的过程。简单来说,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本身就是损有余补不足之道的体现。这个都是很自然的道理,只要你去拉弓,就是这么个过程。
文章说人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故有余以奉天下,自然只能是天道者了。这里需要理解的是,有余以奉天下之天下。天下之大,一个人纵使有再大的有余,也无法奉得了这天下,而人之有余,又是损不足以奉有余下的有余。即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故圣人不是普通人,奉天下也不是普通人的追求。圣人唯有让这个世界以遵天道的方式运行,才有可能让天道之道自然而然地促成以有余奉天下的目的。
正因为这是天道之道,而非圣人之道,故圣人自当不与天道相争,自然就有了“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而通行译文把圣人塑造成了一个道德模范,这就偏离了天道之道,那样的圣人之有余,又如何奉得了这天下呢?看过电视剧《天道》或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大抵不难明白此中道理。
故本文需要被正写的是:牢牢扣紧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个本质特点,如此就不会像通行译文那般总是去人为赋义,主观完成,道德修饰。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