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那些理解不了的交易之道?
在北宋时期,有一个文学派别叫“太学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字古奥,晦涩难懂。欧阳修则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文章讲究通平达易。太学体于普通人而言,你可能每个字都认识,但你完全不知道它在说什么。
古人很难理解古之古语,其实跟今人难以理解古人的话是一样的,故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发展,都有用今人今语不断进行重新阐述的现实需要。稍微拓展一下,这样的现象不仅会发生在今人与古人之间,也会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的人之间。
比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或擅长的表达素材及其技巧。交易中,有些人数学好,就会习惯以数学的方式去构建或表达对市场的理解,如此往往就会显得有些抽象和晦涩了,不容易亲民。而有些人文学素养比较高,那他们在表达对市场的理解时,就容易加入文学修辞的技巧或成分,于此虽看着好看,听着好听,但容易使读者局限于形象。而有些人的话语平实,又往往难以占住人们的心头。
何意?很难有什么万家和谐的表达方式。高手与高手、同道者与同道者之间的交流,往往言简意赅,看似什么也没说,却什么都已说。此时再去一味地通达平实,就过犹不及了。也就是说,怎么表达?关键看向谁表达。怎么理解?关键看如何翻译成自己擅长的语言。即有些东西的难以理解,不是这些东西本身难以理解,而是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导致的。
而有些东西的难以理解,则不是语言沟通障碍导致的,而是认知沟通障碍的限制。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人们对有些事情的认知,有着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局限性。故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是它不愿意下里巴人、通俗易懂,而是几不可为。
无论是在工作中,或是交易训练中,都曾碰到过这样的状况:我不断地反复,且变着法通俗地去讲解一个东西,总会有人觉得这是在废话。为何?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懂了,讲那么多干什么呢?他们并不明白,事情真那么容易理解,我这又是何苦呢?
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男主丁元英为了使女主芮小丹完成开悟,除了生活中耳濡目染,芮小丹禀赋其身,丁元英影响深远,更是绕了一个扶贫的超级大圈,才最终达成。这足见开悟之难,真是需要些机缘。故在训练中经常这样强调:务必把师傅叫真了。如此方有悟空对菩提老祖三下敲头的会意,哪有无缘无故的重复,只是别有深意的废话。
故佛言,凡人最大的功德是广为人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此五百年自有智者得其真义。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