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如何看待难论教程中的概念及定义?

最近有看到一些学习者在一些难论的基本概念中争论不休,在难论传播的早期,难者一般会去不厌其烦地释疑。实践证明这通常不过是在做无用功而已,在不理解难论倡导的“实事求是,简单而为”的哲学思想之前,很多东西基本上处于一个不可说的状态。故最好的办法是:简单听话并照做,于是有训练营的存在。

曾在《难论之于走势起点问题的延伸》一文中有这样阐述过:在训练营中,难者会先给你一个概念或定义,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在你明白了它们的真实含义之后,就会再度让大家打破这个概念或定义。被固定的形式给套路了,自然不吻合难论“实事求是,简单而为”的思想。

何谓给你一个非常肯定的答案?肯定了,则不惑,故容易执行。为何要有一个“师傅”的名头?没有这个名头压着,通常人们又怎肯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不惑”,去坚定地执行呢?就如小孩子一样,很多道理都是做着做着才明白的,而不是理解着就懂了;又或者当他们习以为常地做到了,也就不会再去纠结要理解了。没有确定,何来不确定呢?反之亦然。这个肯定的答案,是从有招迈向无招的第一步,一旦无招了,操作的确定性,也就伴随而来了。很多不可说的东西,都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地传授给他人。

千万不要说自己不是小孩,面对不同的认知领域,不同的认知层次,人们总是会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小孩般的认知和行为状态。很多事情,在最初的状态时,是别人无论怎么通俗地去解释,我们都是听不懂的,所谓的懂了,大凡不过是以为懂了。就如我们自己说的话,有时候别人怎么也无法理解或一定会误解一样,我们也同样会有处于这样必然会理解不了或误解他人的时刻。可有这样换位思考能力的人有多少呢?少之又少啊。

难论教程中的大多数概念都只是起点,并不是终点,就如数理化教科书一般,这些公式或典型的案例,都只是你理解或运用的起点,如果仅限于此,数理化的老师们又在干什么?你又如何学霸呢?又如何科学家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其形,得其意,才能真正灵活起来,高手起来。·

然举一反三,得有三可反,触类旁通,得有旁可通,去其形,得有形可去,得其意,得有意可得。没有万卷书和万里路的结合,则很难有这样的通达。然万卷书万里路者何其少啊,故不可说。不可说,则不说,故去彼取此。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