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千虑之虑,无失之失

日常生活中,人们唯有当犯下的错误比较明显或后果严重的时候,往往才会有感知和总结,或者说只有此时的错误,才能称得上是错误。然实际情况,却是我们犯错几乎是一种常态,这些常态性的错误,有如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阳光普照,无踪无迹,穿壁引光,无处不在。

躺在错误的汪洋里,对一个人、一件事的影响及其大小,不一定是惊涛骇浪,也不一定是苦海无边,有时候只是机缘巧合,有时候则是质量转变。真等到惊涛骇浪、苦海无边之时,再去发现和总结,要么已然来不及总结出什么,要么就算总结出什么精髓,也已经毫无意义。

古语有云: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故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失于利害不杂,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得于杂之利害。于千虑中一直保持利害权衡,这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啊,同样于千虑中从不权衡利害,也是一件极为罕见的事情。

然常态性的错误,往往很难权衡出利害,是一种无关痛痒的存在,特别是当我们离得太近,看得太具体的时候。智者千虑之失往往在于此,因为太平常,影响太细微,刺激不到智者,以至于很难有所有虑,更不要说千虑。愚者千虑之得,恰恰也在于这个常态性的错误。愚者之愚,在于欠缺千虑之能,而不是千虑的意识或本能。面对自身能力刚好可以驾驭的常态性错误,有了千虑的常态性积累和坚持,也就有了豁然的契机。因为常态性的错误发挥作用的机制恰恰在于需要时间和空间的铺垫,机缘条件的配合。

站在这个意义上,上帝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门,也关上了一扇门,反之亦然。故而真正的愚者缺乏千虑的意识和努力,真正的愚者是试图以智者的方式表达千虑之慧。故而真正的智者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我们始终要明白的是,因为能力的欠缺而虑有所失,是天经地义的道理,是本来如此的逻辑。可为而不为,能为而不为,才是我们真正败得遗憾或憋屈之所在。回首之时,一切恍然若梦,所谓的坦途,实则荆棘密布,所谓的我心依旧,实则蒙尘已久。

当显而易见经常显而易见的时候,也就不再显而易见了,反之当平淡无奇恒久平淡无奇,也就不再平淡无奇了。人们习惯在幽暗中反复追问,因为光明格外耀眼,可要看清光明,享受光明,则要学会待在余辉里。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