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本来如此的“精英与大众”

最近财经作家吴晓波,在关于“碎片化时间里能否学习知识”的主题对话中,一番“精英”与“大多数人无用”的论述,遭到了广泛口诛笔伐。吴晓波认为:前后语境都被省略了,讨论碎片化,最终却被碎片化所撕咬,这是碎片化时代的代价,想想也是挺反讽。其实这样的论述,无论前后语境是否被省略,都很容易招致广泛地争议,因为大部分人看不到这层语境,而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学习,通过语言文字和碎片化时间自学,从来就不是大部分人所擅长的。这一点,在学校的时候,就已经无数次被事实所证明,并将继续被证明。认真之下,都未必能看懂,一眼略过,又怎会不省略?精英与大众,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人类社会的自然选择和平衡,不是大众成就了精英,也不是精英照顾了大众,大家只是各自成为了自己。

于一种客观存在,无论在情感及道德逻辑中怎么争论,都不会,也不可能有任何改变。“没有大众,就没有精英”,以此争议“精英”的论述者,有如“没有小,就没有大”,以此争议“大”,是很荒谬的事情,反之亦然。何意?大不会争议小,小不会争议大,大小对立统一,和谐相处,本来如此。本来如此,故不可说,不可道,无需说,无需道。

事实上,精英与大众本质上是一种描述,只是名为如此,并不是一种具体存在。就如不存在大和小一般,大小只在具体的事物中若隐若现。而一旦站在客观描述的角度,“精英与大众”就失去了它的道德属性。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说:强者,按客观规律办事;弱者,通过对强者的道德期望进行破格获取。强者与弱者,有着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强者,强在对客观规律的遵循,弱者,强在道德对客观规律的凌驾。故而强者之理不要让弱者听到,那样容易招致道德攻击;弱者之德不能被强者感受,那样容易被理性鞭笞。

因此:强者面对弱者时,多用情感及道德,如此才容易获得弱者的认同。弱者面对强者时,多摆事实讲道理,如此才容易被强者接受。真正的强者,明白这一点,面对弱者,理只会少说,一说就错;面对强者,理只说不辩,懂的自然懂。故而吴晓波不能“摆事实,讲道理”,那样只会越描越黑。谁没过错,谁不曾伤过,又有多少被记住了?世界这么大,把自己放低点,不管有没有过错,不管有没有伤害,人们的记忆都很快会随风飘散。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