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交易中会视而不见?
昨日难者晚餐时开了瓶果饮(酒精含量3%),打算让小孩喝一小口。岳母是极为反对这样做的,愤愤然:别的东西不喂,专喂些这东西给孩子吃。当然,难者并没有理会这些,还是坚持让小孩喝了一小口。今日上课时,难者跟一个学生说起这事,他的看法是:有时候确实是一口都不能喝……这就是交易中很多人的思维方式,是想当然中的极端。
比如难者岳母,就因为难者让小孩喝了一小口微含酒精的果饮,就变成了“专喂果饮”。想想是不是很熟悉的味道,很多人只要他不愿意的事情,不喜欢的事情,这样情绪性的极端词汇就会本能地脱口而出,比如“总是这样,从来如此……”。而难者的学生则代表另一种类型,什么是有时候一口都不能喝?这样的建议下,那难者到底是让小孩喝,还是不让喝呢?
难者常言,讲可能,就要讲可能的大小,讲可能大小,就要讲可能的后果,否则等于什么都没说。实践中,一种久经市场验证的果饮,难者该如何去想象这个“有时候一口都不能喝”?在学生那里,所谓的“有时候一口都不能喝”,往往会演变成“什么时候都是一口不能喝”,是典型地走了极端。
无论是难者岳母或是学生,他们的根本问题都在于没有实事求是。在养生领域中,关于吃什么或做什么的科学建议很多,它们绝大多数都只是想当然的推理,而极少有什么确定的事实来支撑。比如难者常这样提醒老婆及岳母:以你们认为对的方式对待小孩,那她现在真的表现了“对的优势”吗?她依然普通,是事实,难到不值得反思吗?不懂得反思,苦的就是孩子了,她只能被动地承受你们的错误。
正因为在“认为对的事情”上,不懂得反思,也不会去反思,故而在“认为错的事情上”,也不会懂得反思,也不会去反思。人们往往是认为对的事情,才会去做,不对的事情,则不会去做。认为对的事情,如果往往都对了,那是多么无敌?如果看不到这样的无敌,那认为错的事情,往往会错吗?故而认为不对的事情,不能常常不去做,要有试试才能确定它是否真的不对的本能觉知。
可一个人在“认为对的事情”上,不能实事求是,又怎么期望他会在“认为错的事情”上,能实事求是呢?认为对的事情并做了,有了可见可得的事实,尚且不会反思,认为不对的事情不去做,没有可见可得的事实,则更不可能反思了。故而难者常言,以为懂了,就再也不会懂了。一个人如果常常迷路或迷路了很久,也许是拿错了地图,也可能是眼睛瞎了,是心性蒙尘。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