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者

正写《道德经》之四十四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如下: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本章的落脚点:清静为天下正。在第三十九章,有提到过: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旨在说明,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的道理。如此一看,本章这一些列的正反词组,不刚好说的还是一回事吗。

可是呢,很少有朋友将这两章结合起来进行阐述,并且对高下之间微妙的含义阐述的过于一厢情愿或者主观。这里的核心就在于对“”字的理解。若,现代语境下,通常翻译为如果、好像之意。但这个意思直接代入本章中,就很虚幻了。如大成若缺,即大成好像有缺失一样,可是如此翻译,你能想象得出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状态吗?显然不能。大盈若冲及后面一系列的翻译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此外,静胜躁、寒胜热,也从来不存在这样绝对的事情,为何就不能反过来呢?在本章中,所有的正反,都是有取其一倾向,就如高、贵一般。

因此,我们需要对“若”相应具体化些。大成,在古体语境中,一般用来形容器之完成状态,为何器若缺,则其用不弊呢?这里阐述一个这样的案例:我有一个女性朋友,非常爱干净,家里装上了非常漂亮且昂贵的木地板,从此地板就成了宝贝,就如收藏的青花瓷一般,擦拭有加,踩在地板上,都小心翼翼,更是担心来的客人将地板弄脏,踩坏了。比如大家的新买的手机,价格不菲的外壳、保护膜之类保驾护航,珍爱之心可见一般!……但是如果地板破损或有些旧了呢 ,手机摔过几次了呢,用了比较久了呢?相反你用起来舒服多了,且不再觉得用坏了它们。什么意思?大成之器,如果不能接受“缺”,则一用就会觉得坏了,反之,能接受“缺”,则好像很难用坏一般了。这样你回过头去理解,大器晚成,就知道为何我们要将其解释为大器无成了,而不是晚成。

大盈若冲,也是这样的道理。大盈若冲,就如空杯一样,如果杯子不空(冲),如何装进去新的水呢,唯有空之装之,如此循环,方能其用不穷。大直,如不能屈,则刚者易折,如一扇门,你太高,不弯腰是过不去的,直着行走于世界,必然处处碰撞,直必不能久。大巧若拙,巧视为人工,拙视为天然,巧在天成,人工的痕迹越多,就太累了,太麻烦了,姑巧以拙为基。大辩若讷,用很多话,才能说清楚的道理,实际上就复杂了,而三言两语就说清楚了的东西,则又显得简单了。我们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出发,越是高级的理论或概念不是更简单了么–大道至简

现在,我们回归静胜躁,寒胜热。延续一下,前面的行为逻辑和取一逻辑,我们需要将语句完成为:大躁若静,大热若寒。打过篮球的朋友,估计都明白急停的技巧,你不用速度比人快,人家速度比你快,停之则难,速度慢的人,明白动静之间结合的节奏变化,就可四两拨千斤,故静胜躁。根据热力学定理,热能只会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而无法在外力介入的情况下,从低温物体传给高温物体,你自然不难明白,大热若寒,寒胜热的道理。

最后落脚点:清静为天下正。正,止于一,为正。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这就是清静的出处。而前文已经解释过了,清静都是以得一的方式,践行“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的道理。也就是清静为天下正,即天下正,以自己的清静为基础,而不是自己的清静以天下的清静为基础。即以己正为天下正。

来源:难者博客,微信/QQ:251563188,转载请注明出处

☞☞☞『难论系操盘手训练营』-->让前路直一点!